不婚,还是结婚?作家钱钟书在著作《围城》把婚姻比喻成围墙,不管站在墙里或墙外,永远都有满腹疑惑,两头都在摆荡。
台湾教育部曾经针对台湾18岁以上民众做了一份调查,只有58%认为结婚比单身好;换言之,有四成的人其实不再人云亦云,不再依照传统定见认为结婚比较幸福。
而且,关于结婚是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只有67%的女性赞同,低于男性有八成赞同,可见女人比男人更不把结婚当作人生一定要做的事。
不婚,成为许多先进国家的常态。在美国,1980年仅有6%超过35岁的中年族群不婚;到了2000年,比例已上升到9%。
不婚族在日趋壮大,是不能忽视的事实,某大学社会系教授呼吁,政府单位与婚姻咨询专家应同时关注不婚族的心理健康议题。
社会大众除了老生常谈劝大家结婚,应该在整体大环境给予不婚族协助,譬如食衣住行育乐等,对于单身族群的感情与心理平衡,更不该漠视。
一、自觉型不婚族:人生不需要等爱
不婚族大致分为两种:自觉型与不自觉型。自觉型不婚族占少数,不自觉型不婚族占了大多数。
不管有男人没男人,很多女人都在等待,寻寻觅觅,渴望被爱,好像人生目标只有这件事,把所有的寄望都放在男人身上,而且还经常落空,实在很不值得。
二、不自觉型不婚族:不知不觉变成单身
多数人是不知不觉变成不婚族。他们并不排斥婚姻,而是抱着且战且走的心态,一边等待,一边蹉跎,结果一直没有遇见对的人。
原因一:没有遇到对的人
许多男性单身族也是如此,女朋友换了几任,却总是没有遇见意中人。但他们并未真正放弃结婚的念头,认为只是时机未到。对他们而言,不婚像族是走在悬空的钢索,令人不安、犹豫、彷徨,盼望终结者快快现身。
原因二:害怕失去自我,不敢贸然走入婚姻
《纽约时报》曾经报导,劝告女性如果遇到一直单身未婚、年过40的男性,最好靠边站,不要当成结婚目标。因为这些中年单身男性几乎都已定型,具有一套心理防卫机制,压抑情绪,而且大多十分固守自己的生活型态,缺乏弹性,很难改变。对于想和他们一起共同生活的伴侣则是一大考验,常有不得其门而入的挫折,除非你们两个人都很成熟独立,《纽约时报》分析。
用消去法选择不婚族
还有的不婚族,是用消去法,因为对婚姻迟疑,认为不能保证幸福而不敢结婚。
美国一项调查,已婚白领女性快乐指数从74%下滑至68%;在台湾,也只有40%的受访女性认为结婚比单身快乐,另外高达六成的女性不认为结婚会比单身好。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为什么结婚,有些人的答案是遇到合适的对象、因为彼此相爱,想共组家庭。但也有人回答给家人交代、给对方交代、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年龄老大不小,不能再等了等等。
找到定位,自得其乐
那么,站在墙外的不婚族是否真的比较快乐?答案是:未必。
长期从事社会研究的某教授说,80%的不婚族并不快乐,并未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看待自己的处境,常常在精神上觉得孤立无援。不婚绝不如《欲望城市》中描述的自由浪漫,日子充满变化和惊喜,其实很多人是独自对着电视或墙壁发呆,慨叹单身的世界既孤独又无趣。必须先认清真相,怀抱过高的期待与幻想,永远都会失望。
心理专家指出,不婚族最需要的是找到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即使不需要依附伴侣关系,也能自得其乐。人生怎样都好,结婚好,单身也好,都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真正决定幸福的,不是结婚与不婚,而是一个人内心的自在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