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婆是古时候非常重要的职业,现在生孩子去医院就行了,古代是需要稳婆接生的。那么,稳婆的起源是什么?
稳婆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最初应形成于东汉时期。唐宋时期,稳婆做为一种职业已非常盛行。本地境内,乡民以贡川大儒里为中心,建庙祭祖、人丁繁衍,基本沿习中原文化,孕妇坐草临盆、婴孩落脐炙囱。稳婆踪影,已随处可见。
明清时期,永安稳婆这一行已相当普遍。她们一般在自家门口悬有招牌,上书祖传某奶收生在此的字样。小小燕城,稳婆多达十余人,十里八乡稳婆数量则更多。闽地稳婆都非常崇信观音,视临水夫人陈靖姑为行业保护神。在长期社会的发展中,稳婆这一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话。如她们称孕妇为锁母,胞浆(羊水)外溢为报喜,腹疼即将分娩为挂喜分娩为才喜等。
她们还把婴孩称为头子,男婴为多头,女婴为添头,胎盘为儿衣,脐带为长命,剪刀为交脐,草纸为垫子等。若是产妇或婴儿不幸夭折称为归原,接生工钱为拆红,赏银为看好钱,有钱人家为高枕头,穷人家为草枕头等等。永安稳婆和本地方言对孕妇的称谓,也极具闽中风情。
如她们称妇女有孕为害喜或病妹,怀孕则为有身、有妹或大腹室,临月为顺月,分娩为生妹,尿布为尿贴,坐月子为坐月,流产为逿妹,婴孩不分男女均通称妹。接生用的面盆为杉罗,澡盆为桶坞,净桶为尿桶等。这些语言体现着中原古风,现只能在一些古典文籍中才能寻到。
稳婆在古时候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那时候的医学不是很发达,接生全凭经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