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要问了,她一个民间女子,长得恐龙似的,怎么能见到齐宣王呢?就不怕把人家吓着?这就要说到钟无艳的内功了。
《史记索隐》引用王劭按《纪年》云:齐桓公十一年杀其君母。宣王八年杀王后。那么齐宣王所杀的王后,是刘向笔下的著名剩女钟离春吗?大概其不是。综合相关史料,该王后被杀,或与钟离春努力脱单有关。
钟离春,齐国无盐邑(今山东东平)人。由于通俗文艺的广泛传播,如今都叫她钟无艳,四十岁还剩着,不是她不想嫁,实在嫁不出去长得太丑了!怎么个丑法?人高马大,肚子鼓得比胸脯高出一大截;头发稀少,脖子粗粗,肤黑有喉结,突脑门,凹眼睛,两个鼻孔是仰视的。要身材没身材,要容貌没容貌,所以被后人格式化为丑女代名词,即貌比无盐是也。
严重过了适婚年龄,想必钟无艳心里蛮着急。
当然,如果她是家里的长女,则可以继续剩。《汉书·地理志》载:(齐国)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长女不嫁,为家主祠,相当于一家之长,即便齐天大剩,剩得也有理。显然钟无艳不是长女,否则不会巴巴的从东平跑到首都临淄,找齐宣王耍嘴。
有人可能要问了,她一个民间女子,长得恐龙似的,怎么能见到齐宣王呢?就不怕把人家吓着?这就要说到钟无艳的内功了。
首先,她了解并善于利用法规,为脱单创造条件。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蔡丘,盟誓毋使妇人与国事,用庄严、权威的公约形式,全面剥夺了妇女的政治权益。这一法规无论是姜齐还是后来的田齐,都在遵照执行,对钟无艳并不利好。但是齐威王上台后,又颁布了另一条法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刺,即当面指出过错。威王是宣王的父亲,老子定下的规矩,儿子焉能不遵守?有了这条法令,钟无艳进王宫见齐宣王,跟玩儿似的,门卫敢阻拦,哼哼,小心告你丫的!
其次,她比较洞悉国内、国际形势,且做了功课。
钟无艳见到齐宣王,既不下跪,又不作揖,而是双手拊搓膝盖,嘴里连说完了,完了。齐宣王纳闷呀,这个女人搞的什么鬼?凭什么这么说?钟无艳于是开始分析:咱们齐国,西边有秦为患,南边的楚国跟咱有仇,韩、魏二国正饱受秦楚欺凌,如果有个啥子差池,咱齐国能有好吗?这是其一;其二,您的稷下学宫建得够高大壮观呀,养着万人在那不治而空谈,合适吗?其三,真正有才德的人都隐藏于民间,您身边那些人只会拍马溜须,很危险哪!其四,您组织数百人乐队,每天喝酒娱乐到深夜,对外失礼于诸侯,对内荒废了国政。有这四条在,长此下去,大王您怕是真的要玩完。
如今来看,除了第一条居安思危有些道理外,其他三条都站不住脚。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社会风尚如此,齐宣王那么做,不过是奢靡习俗使然。《诗经·齐风》里相关描写不在少数,直到汉代,龚遂官齐地,仍见齐俗奢侈,好末技。至于人才凋零说,也不尽然,齐宣王身边有淳于髡、田骈、荀子、孟子等,个个都是德才兼备的杰出人士,那么诋毁人家,没道理。
好在齐宣王被她一番抢白,脑子短路了,想不出话来辩解,面红耳赤之余,心里估计还念叨了一句:嗯,这个女人不简单,丑是丑了点,却不妨碍她是个优剩女!遂全部采纳钟无艳的意见和建议,雷厉风行地拆渐台,罢女乐,退馅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齐国由是大安。钟无艳也顺利脱单,做了齐国王后。
这则轶事如果属实,多半发生在齐宣王八年或七年。因为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他在孟轲劝说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十天即全面占领,差点儿灭了燕国。宣王九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军事、外交都得忙,哪有功夫接待一个乡下来的丑八怪?正史上似乎有过两次徐州相王,另一次发生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前往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拜会齐威王,并正式相互尊王(《史记·魏世家》)。齐宣王八年杀王后,改立钟无艳,是否与次年相王有关联,不得而知。其后十年,齐国确乎大安无战事。
总之,剩女钟无艳的脱单故事比较励志。班固在《汉书》里评价其现实意义:(刘)向睹俗弥奢淫,而赵、 之属(赵飞燕姐妹和卫婕妤)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诫天子。原来刘向是在劝谏汉成帝:年轻貌美不值几个钱,女人还得靠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