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婆媳矛盾是千古难题,这一点从电视剧名就可以看出来,比如《麻辣婆媳》、《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婆媳过招》、《婆婆来了》等。
现代社会之前,媳妇基本都落于下风
最初的母系社会,氏族由一个或几个女始祖传下来的后代儿女构成。这样的家庭形式下,只承认女系血统。根据母权制,男人同异族女人生的子女,便只有列在氏族之外,归于女方一族了。所以这时的婆媳概念只存于生理,而不存于伦理,她们的家在不同的部落。
直到父权制家庭出现,男人掌握支配权,妻子和子女成为丈夫家庭的成员,婆媳的伦理关系才正式浮出水面。
夏启之后,宗法权威融入家庭,所有家庭成员的身份都严格地被宗法制度限定。婆婆的地位开始跃然直上,几千年来不曾跌落。
先秦以来,念叨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努力将家庭中子女对家长的感情培养为人性的本根,此举又成功地将婆婆的地位推上新的高峰,婆婆对媳妇具有绝对的支配权。
媳妇侍奉公婆如果忤逆怠慢,等待着她们的将是逐出家门的后果。《大戴礼记·本命》记下的七出,头一条罪状就是不顺父母。若犯了,只要做成文书由双方父母和见证人签名,就可以解除婚姻。
至于这个不顺是怎样的不顺,看你不顺眼的婆婆总能机智地找到理由的。君不见《孔雀东南飞》里,就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模范媳妇刘兰芝,也落得焦母一句此女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评语。
《唐律·斗讼》规定:对公婆凌骂者,征三年,殴者绞,伤者斩,过失者徙三年,伤者徙两年半,谋杀者斩。明清时,公婆甚至可以对媳妇任意打骂,不致残就不用负责,就算负责也是极轻。做媳妇一旦做不好,就会感受到来自整个国家的恶意。所以媳妇能够指望的只有那一句老话:千年水道流成河,三十年媳妇熬成婆。等到一步步熬成家里的至尊,就能解放了,世世代代的婆媳冲突也就这样循环不息。
现代社会,两个女人争一个男人
到今天,社会变迁带来的现代化冲击着尊母抑妻的伦理风气,但婆媳冲突还没有完全消散。婆婆不再作为传授媳妇单向文化的教育者,当代媳妇在对新事物的信息量上也超越了婆婆的经验知识。这种家庭中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摩擦。
然后是钱的问题,传统家庭的经济大权总是掌握在父母手里,若面对当代媳妇的独立经济要求,保守点的婆婆也许就会心生不耐。
当然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是两个女人夺一个男人的戏码,也就是对男人的情感争夺,具体表现就是那个媳妇和妈妈掉到水里你先救谁?这样令人纠结的问题,一般都会从媳妇的口中问出。在一部分当代女性看来,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情感上自然更加优先,所以,一定要问个清楚!
婆媳关系是世界性难题
在婆媳关系问题上,世界各地其实都大同小异。
首先说说日本,儿媳意味着随丈夫进入婆家,成为家庭成员之一,既要和丈夫和睦相处,也要侍奉公婆。这种家庭观念跟中国传统文化很相似。日本婆婆在家庭中是长辈,需要保持家规、维持家庭秩序。当然,日本丈夫一直是以家族正统的接班人和先导自居的,但是作为儿子,丈夫又得听命于母亲。因此,日本婆婆在家族的地位就此到达巅峰。等儿媳妇熬成婆婆,也就等到了她的出头之日。跟中国古代很相似。
在欧美,其实婆媳关系也是相当敏感的。2001年,德国心理学尤勒对德国大学生进行调查,让他们评价自己的父母跟四位祖辈间的关系,结果在各种关系中,婆媳关系勇夺倒数第一。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曾有一项研究称,娶儿媳比嫁女儿更让母亲担心。受采访的89个婆婆和岳母表示,如果儿子结婚的话,他们很担心以后儿子会不会没以前关心自己、他假期会和家人一起过吗?最令母亲们担心的,是宝贝儿子结婚之后会不会发生质变,比如说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跟家人的关系。被调查的133名儿媳对婆婆也有着很多担忧,比如说,害怕婆婆以后干涉自己的生活、在乎婆婆背后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从这些心声就能看出来,婆婆和媳妇之间似乎天然地抱着谨慎友好的态度,除了少数能够被传为佳话的案例,大多数婆媳都走上渐行渐远渐隔心的道路。
丈夫们要做好润滑油作用
虽然是一家人,但矛盾激烈的婆媳关系跟战争别无二致。表面上,双方争的是夹在妈妈和老婆之间那个男人。因此,才会有比哥德巴赫猜想还难的我跟你妈妈同时掉水里先救谁之问。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争的其实是家庭关系维护者的传统角色。古话叫协理六宫,成为管理家庭各项事务、维护家庭关系的掌权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婆媳关系难搞完全是进化的需要。比起跟其他家人的关系,婆媳之间的进化利益是最不一致的。好好的一家人怎么就不一致了呢?
对于婆婆来说,儿子尽可能地拥有更多后代是对她最有利的结果,自己的基因才能够延续下去。当然,放到中国的话,这种想法可能会触犯重婚法、计划生育政策等。儿媳妇的进化策略很简单,让丈夫把所有的资源投入到自己和子女身上。因此,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她们确实是天敌。
当然,解决婆媳矛盾的核心始终是夹在中间的老公和儿子,毕竟,调解好老妈和老婆的关系是每个男公民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