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妻四妾、妻妾成群,起初也不是后来的荒淫动机,而是为了生育需求。一者,古代医疗条件不好,婴儿成活率不高,民间所谓四六风即婴儿生下来,很多体弱者,过不了第四和第六天。所以民间庆祝孩子诞生,往往定于满月,满月则问题不大,亲友可放心道喜。二者,产妇也因为接生条件不好,处理不了生产所带来的其他问题,所以产妇身体安全和健康保障度不高,很多妇女死于生产。三者,即便为男子,寿命也不长。农业社会,男子劳动谋生,并承担劳役、兵役等推卸不了的责任,稍有差池,便伤害生命,一家一户之男丁,或许因为一个小小的变故,即导致血脉断绝。故古人对生育十分重视,也很紧张,无后为大,绝无丁克家庭一说。生育周期古今相同,所以,为了保障生育及生养质量,健康地传宗接代,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为一男配多妻,加大保障系数,于是一夫多妻兴焉。以至于制礼作乐,将其写入典籍,从皇帝开始,不同身份的男子配数额不同的女子,永为定制。虽各代有所变化,但大致意思不变。
古代有钱就可以随便纳妾吗?
在中国,妾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周时期。以后,随着阶级名分制越来越趋向规范、严格,作为夫妻关系中妾的奴属地位更加固定化。一直到中国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的不断流入、传播,与人类文明格格不入的纳妾制,遭到人们的谴责,这才趋向没落。
纳妾制度妾的发展历史
妾又称侧室、小妻、姨太太、如夫人等,由某种类似婚姻契约而形成,为正妻之外具有类似婚姻关系的女性。中国古代的纳妾制度起源很早,是随着原始社会的夫权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如我国的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就出现了丈夫与妻妾合葬的现象。
中国有句古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说的就是中国皇帝的纳妾现象。传说周文王就有后妃24人。秦始皇灭六国后,曾将原六国宫中与各地挑选出来的佳丽上千人,全部收入阿房宫中。到了汉朝,汉元帝宠幸3000宫人,东汉桓帝蓄美5000。到了晋炎帝时,后宫美女竟然超过了1万人。隋场帝的后宫虽然只有5000人,加上各地的行宫,宫女人数也超过1万。最高记录的保持者还要数唐明皇李隆基,当时从都城皇宫到各地行宫的宫女人数竟达万之众。
宋代以后,帝王们的后宫妃妾开始减少。这并非说明帝王们不再好色,而是他们较以前的帝王们更务实了。据纪晓岚记载:明代熹宗在天启元年派人到天下各地选拨了5000名年少美女进京面试,第一关为检验形体,只有1000人过关,有4000名佳丽被淘汰,第二关检验私处,结果只有300人过关,第三关进宫实习,一个月后,只有50人被封妃缤,方能得到皇帝的宠幸。
除了帝王广纳天下美色之外,中国古代的民间也是纳妾成风。如《红楼梦》中的平儿、香菱都属于小妾。就连以刚正不阿著称的海瑞,也在年过花甲之时,买了两个年轻的小妾,以至妻妾争宠,导致两妾同时自杀。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一位一夫多妻制度的执行者。李白性情豪放,风流调悦,洒脱不群,酒色二品最为钟情。据考证,李白不仅娶妻四次,而且小妾多得难以计算。李白也在自己的诗句中充分表现过,如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等。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更是妻妾成群。
纳妾也是受到官府制约的
在明代,法律上还明文规定:凡男子(平民百姓)年满40而无后嗣者,才可以纳妾。这是因为中国有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娶上几个小老婆,都是为了给祖宗延续香火。这也给中国古代男子纳妾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注脚,使纳妾变成了一种堂而皇之的行为。当然,纳妾现象只是体现在富裕人家及官宦人家的,贫苦百姓一日三餐尚无着落,又何谈三妻四妾、双骑骏马行呢?在封建统治时代,一边是朱门酒肉臭,妻妾成群,而另一边则是路有冻死骨,一生无力娶妻,孤独而亡。所以这里可以看到,纳妾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对於广大的平民百姓来说是不能纳妾的。
纳妾是没有聘礼婚礼的
那么就是在少数可以纳妾的人中间,在古代社会的前期,也是有明显的等级之分。而且有关的朝代,还规定了官员纳妾的数目。比如说按照西晋的制度,西晋曾经发佈过命令,它规定,王公一级的可以置妾八人,郡一级的公侯可以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置妾三人,五品、六品两个人,七品、八品只能纳一个妾。再比如唐《六典》规定了唐朝的制度,按照唐《六典》的规定,在唐朝亲王的妾的数目是十二个,郡王以及一品官十个,二品官八个,三品官六个,四品官四个,五品个三个等等。那麼这些妾都是国家承认的,而且都是有一定的名分名号,一定的特权的。按照明朝的规定,从明朝的《万历会典》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有这样的规定,它规定亲王可以纳妾十个,而郡王在结婚之后,如果二十五岁还不生育,可以纳妾两个,如果三十岁还不生育,可以再纳两个,也就是郡王一级纳妾四人,到此為止,另外不同级别的,它也有不同的规定,至於民间的百姓,按照明朝的法律规定,只有到了四十岁无子,才可以纳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