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疾病是泌尿男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包皮过长又占有很大比重。在我国不同地区15109名男性当中,包皮过长的比例均值为43.9%,其中4761名16-23岁的青少年,包皮过长的占60.0%左右。
在丁友社区中,经常有人发帖求助:我的包皮长吗、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包皮过长、多长才算包皮过长……
以下分享来自丁丁好医。
针对社区中的这些热门问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解包皮过长。
01、多长才算包皮过长?
阴茎在疲软状态下,包皮龟头完全或大部分露出;阴茎在勃起状态下,包皮龟头能完全露出,我们称它为正常的包皮状态。
而包皮过长医学界目前尚无严谨的医学定义,常见的定义有:
阴茎非勃起状态下,包皮覆盖整个阴茎头和尿道外口,但包皮仍能上翻外露出整个阴茎头,则为包皮过长;
阴茎勃起状态下,需要手动上推包皮,才能完全露出阴茎头,也被认为是包皮过长;注意:如果包皮外口狭小,不能外翻露出全部阴茎头,则被称为包茎。包茎也被认为是包皮过长的一种特殊形态,包含在广义包皮过长的定义中。
上述定义的两种包皮过长,也被小编分别称为真性包皮过长和假性包皮过长。
真性包皮过长:
如果阴茎疲软状态和勃起状态时,阴茎头都不能自然完全外露,包皮全部或部分包裹龟头,需要手动外翻露出龟头,则称为真性包皮过长。
这里的真性,主要关注阴茎勃起后,阴茎皮肤长度仍然过长,影响龟头外露和性生活,可以理解为疾病状态,一般需要手术切除。
假性包皮过长:
如果阴茎疲软状态时,龟头不能自然完全外露,需要手动外翻露出龟头,但在阴茎勃起后,龟头则可以完全自然外露,无需手动外翻,则称为假性包皮过长。
单纯包皮过长,可能无任何不良症状,而且包皮本身具有保护龟头、免疫和性刺激感受的生理功能。
但是,包皮过长也可能潜在引起一些并发症和健康风险。
比如:滋生包皮垢、引发包皮龟头炎、尿道感染、包皮系带撕裂、包皮水肿以及影响夫妻性生活和男性性功能等。
所以说,如果你的丁丁是包茎、包皮过长并伴有反复性的包皮龟头炎、狭窄环或其他包皮问题的情况,建议尽早做包皮环切术。
02、包皮过长应该切多长?
在包皮环切手术中,包皮被保留多少至关重要。
如果切少了,包皮仍然覆盖龟头;如果切多了,无法支撑阴茎勃起,勃起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牵拉感。
所以术中保留合适的包皮长度对男性生殖健康具有有利影响。
那么术中应该保留多长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下包皮内外板知识:外板就是丁丁外边的包皮;而内板则是连接着冠状沟覆盖龟头的包皮。
而包皮手术则是切除内外板的过程,因此术中包皮保留的长度分为内板和外板两个维度。
如果从术后美观度和包皮功能来讲,内板一般保留6-8mm,外板保留丁丁勃起长度正好。这时既没有包皮过长的危害,也没有包皮被切短后的影响。
想要达到如此精准得保留包皮内外板的长度,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包皮的延展和阴茎勃起长度:这是保留合适内外板长度的基础,主要取决于医生的丰富经验和技术;
提前精准划线:在术中沿着提前规划的路线精确环切,这样可以真的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最佳的内外板长度。这主要取决于手术的术式;那么哪种手术能够做到精准保留包皮内外板长度呢?小编接着为大家分析。
03、哪种手术可以精准划线?
传统手术方式操作较为简单,主要是为了解决包皮过长的问题,一般情况没有精准划线的操作。术后经常出现两侧不均匀、切口不整齐、包皮内外板或者被切多或者被切少的情况。
吻合器手术方式由于整个龟头及龟头保护帽占有的位置及空间,在使用龟头保护帽及推进器(切割手柄)时无法观察及控制内板的长短,因此内外板的长度也不易控制,全凭医生的技术和操作经验。
传统手术不行,吻合器也不行,到底哪种手术才能做到精准划线保留合适的内外板长度呢?
这两种术式在术前,都会先将包皮下翻展开,在包皮内板及外板切口进行精准的标记划线,然后利用精细的手术器械,沿着划线位置进行切割。最后用可吸收缝线,减轻皮肤张力,精细对位美容缝合。
下面是包皮真皮剥脱增粗术精准划线和对位缝合的示意图:
除此之外,包皮真皮剥脱增粗术还有以下3个优点:
1、长效均匀增粗
包皮真皮剥脱增粗术操作更加精细,仅剥除包皮的表皮层,利用剩余的包皮皮下筋膜和组织等,均匀填埋在阴茎皮下,利用自体包皮组织起到阴茎增粗效果。
使得切除包皮同时,阴茎显著增粗1-2cm,相当于做了包皮手术+阴茎增粗术,综合效果可谓超值。
2、术后无水肿
包皮真皮剥脱增粗术利用冷刀逐层细致的剥除包皮真皮,保留阴茎真皮层下浅筋膜、部分深筋膜和血管、淋巴管等组织,不会损伤较粗的阴茎背静脉、动脉等。
因此术后几乎无出血,更不会出现血肿这类严重问题,手术安全性很高,也不用担心夜间勃起后撑开伤口大出血问题。
3、易操作,术后恢复快
包皮真皮剥脱增粗术仅仅剥离了薄薄透明的一层真皮层,副损伤极小,基本上不要住院,当日做完手术,次日早上换完药即可返程了
九爷小店好物推荐
公众号手机端点这进店九爷微信
温馨提醒:文中涉及个人男性药使用经验的文章仅供参考,在使用前,请务必咨询医生,特别是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