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古籍对阉割手术的具体情形大致上都记载得很是简略。清朝末年,一些来到中国的欧洲人对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宫廷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阉割手术情形。但这些描述多为道听途说,远不及清末宫廷宦官以切身经历为基础的回忆详细,其可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据清末宦官回忆,北京城有两个赫赫有名的阉割世家,号称厂子:一是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家;另一是地安门外方砖胡同的小刀刘。主持其事者都是得到朝廷认可的家族世传,六品顶戴,称刀子匠。两家据说各有绝招,但技艺绝不外露,只是父子相传。
太监宫刑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净身需要选好季节,最好在春末夏初,气温不高不低,没有苍蝇蚊子,因为手术后约一个月下身不能穿衣服。净身者在手术前都需履行必要的手续,其中关键是订立生死文书,并需请上三老四少作为证明人,写明系自愿净身,生死不论,免得将来出麻烦吃官司。费用自然是要收取的,但净身者多来自贫困之家,一时或许拿不出很多银子,因而可以待进宫发迹后再逐年交纳。这些也需要在文书上写明白。
但有两样东西是必须带着的,一是送给刀子匠的礼物,一般是一个猪头或一只鸡,外加一瓶酒。二是手术所用的物品,包括三十斤米、几篓玉米棒、几担芝麻秸及半刀窗户纸。其中,米是净身者一个月的口粮,玉米棒烧炕保暖用,芝麻秸烧成灰后用来垫炕,窗户纸则用来糊窗子,以免手术后受风。刀子匠要准备两个新鲜的猪苦胆、臭大麻汤和麦秆。猪苦胆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手术后敷在伤口处;臭大麻汤的功用很多,手术前喝一碗让人迷糊,起麻醉作用,手术后再喝,让手术者泻肚,以减轻小便的排泄量,保证手术成功;麦秆的功用不言自明,即手术后插入尿道,防止手术后尿道口愈合无法小便。如果尿道口没有处理好愈合影响小便,那就要进行二次手术。
手术之后的三天,是被阉割者最难熬的时光。在这三天里,他们躺在特制的门板上,双手、双腿都被套锁牢牢地捆住,根本不能动,目的主要是避免触摸创口,以免感染。门板中间还留有带活板的小洞口,大小便时用。当时也没有太好的止痛消炎手段,为了避免伤口感染要严禁饮水,可谓是痛苦异常。待三天后白蜡针或麦秆拔除,尿液能够排出,手术即告成功。然而苦难并没有过去,最重要的是抻腿,每抻一次都痛得心肝碎裂、浑身发颤,但这对阉割者来说是必须的,否则可能导致腰佝偻,一生都不能伸直,所以只能忍受这种剧痛。
太监如何小便
被阉割后由于少了阴茎所以许多太监小便不能控制,经常会因为无法控制而尿裤子,所以太监身上常年有一股尿骚味。当然如果割得时候处理的好,没有割的太深那么自主小便还是可以控制的。因为没有了阴茎控制小便方向和距离,所以太监小便和宫女一样要蹲着小便。
太监的宝贝如何保存
被切下的阳具,称为宝,而在通常情况下刀子匠确实会把这东西像宝一样地藏起来,被净身者反而无权要回。经过刀子匠的加工之后,宝一般会放入升中,用大红布包好,小心地放置在室内高处,称高升,取升至高位之意,借以预祝净身者将来走红运,步步高升。等到将来净身者发迹了,赎回自己的宝,刀子匠就可以趁机量财索讨。赎回自己的身上物,阉者称为骨肉还家。这在他们来说,是一生中最大的喜事,仪式非常隆重,就如同迎亲一般。也有由净身者的家人自己保存的情形。过去乡间贫苦人家,高处莫过于房梁,因而多将之垂吊于梁上,每过一年升高一截,以祝愿孩子能够在宫里步步高升。
保存宝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做宦官后升级时查验,以证明阉者身份,即通常所说的验宝;二是将来宦官死后,要将宝放进棺木里一起埋葬,因为宦官们希望自己到另一个世界或转胎之时能恢复男人的本色;三是中国传统中有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宦官作为刑余之人已属不孝,不能传宗接代更属不孝之大者,所以被阉的人会把自己的宝加以保存,死后随棺而葬,这就算可以保存全尸,也是一种心理的补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阉割是成为宦官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每一个被阉割的人都能够顺利地进入宫廷的,历朝都有严格的选用制度与程序。不过,无论进入宫廷与否,受阉之人自此就开始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也正因如此,他们普遍认为,人生的一切苦乐都是从受阉之日开始的,而受阉之日就成为其新的诞辰日,日后算命也是依据受阉之日的天干地支。
随着封建王朝的彻底灭亡,宫刑和太监这样一个受非人道摧残职业也退出历史舞台。